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秦始皇帝陵“百戏俑坑”考古工作近期基本结束,新出土两类陶俑,其中一类俗称“泡钉俑”。俑身上首次发现的“宫藏”文字表明其身份尊贵,为研究“秦俑家族”和秦宫制度、尤其是娱乐艺术和时尚生活等提供了鲜活的珍贵资料。 根据考古修复工作得知,在“百戏俑坑”第三过洞中命名为2012第4号俑的...
贾湖遗址第八次考古发掘工作于9月27日启动。近日,考古队在探方T3030中发现了一批古代遗存。其中石斧两把,骨箭、骨锥、骨镖十余支,骨笛3支(其中一支两孔骨笛上,通体刻画有细如发丝的菱形纹饰),同时还发现了一个保存完整、制作精美的双耳红陶壶。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联合组成考古队,对贾湖遗址进行了第八次发掘。计划在北舞渡镇贾湖村发掘6个探方,发掘面积300平方米。目...
首届“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在三门峡落幕 本报记者 吴烨本报通讯员赵利英 黄云启 10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省文物局和三门峡市主办,为期四天的首届“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在天鹅之城三门峡市圆满落幕。 借助仰韶论坛这个平台,李新伟、唐际根、Monica Smith等50多名国...
了解我们曾经的生活、我们与自然的关系,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 考古等同于挖宝吗?考古和我们的关系是什么?10月20日—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三门峡市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来自一线的考古专家、高校的学者以及考古爱好者,就公众考古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交流。 “考古学和考古学者还缺乏和公众的沟...
近日,考古人员在埃及发现了古埃及第五王朝时期一个医生的石墓,根据墓的大小以及墓上的象形文字推测,墓主生前地位极高,可能是当时医生的头。在古埃及,医学和宗教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医生同时也是祭司。古书记载,他们研究出了600多种药、800多种手术程序,有些沿用至今。(每邮)
考古人员在唐宋大运河通济渠汴河遗址商丘南关段发掘出城市“河市”区河岸,这是中国大运河考古首次发现城市河岸,堪比北宋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场景,为隋唐至北宋时期中国大运河发展历史研究增添重要考古材料。 “不同于一般河段河岸堆筑而成的梯形河堤,此次发掘出的汴河河岸是夯筑而成的,直立陡峭的河岸,非常便于停船,具有人工运河码头驳岸的形态特点,应该是北宋时期南京...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高蒙河教授21日在河南三门峡举行的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上表示,公众考古在中国由来已久,考古已成为一种公众参与越来越多的活动乃至一种生活方式。 “公众考古一般都说是来自英语的概念,这不全对。其实在中国,早就被苏秉琦叫做考古学的大众化。”高蒙河称,与西方相比,中国公众考古学的出现,至少具有同步性和原发性两个特征,公众考古在中国本土发生,并不完全是西方公...
“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在河南三门峡举办。孙自法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三门峡市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10月20日在仰韶文化遗址所在的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来自一线的考古专家学者和高校及社会上的考古“达人”相聚一堂,共商公众考古事业发展大计。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副所...
甘肃省瓜州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宁瑞栋今天有点激动。这位76岁的老专家对于今天下午在兰州大学宣布的一项考古成果十分感慨: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利用遥感技术与考古学等多学科交叉,仅几个月的时间就成功地发现了10处以上的古代遗址;而他自己则为发现几乎同样的一处古代遗址用了10多年时间。“当年,要是能用你们这项技术,也不用费我10年功夫了。” 得来全不费功夫 宁瑞栋老人的感...
“2013年海峡两岸考古遗存与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于10日在福建博物院举行。来自两岸的数十位专家齐聚一堂,就“海峡两岸考古遗存与海洋文化”这一主题展开研讨交流。 此次会议邀请到了港台地区和大陆各沿海省份的考古专家参会。会上,两岸专家分别就各自考古研究工作作了报告,并就海峡两岸考古遗存、海洋文化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 此次会议为期三天...
10月16日,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副主任王心源在甘肃兰州向外界宣布,通过遥感技术与传统考古手段相结合,我国考古人员在古丝绸之路重要干道瓜州(安西)—沙洲(敦煌)段上,发现5处古城遗址,2处民居村落中的13处房址遗迹,1段古渠道遗迹、1条古道遗迹和1处陶窑遗址,并对其规模、形制等进行了精细的勘测。参与此次勘察的考古专家表示,新发...
近日,在三门峡市区发掘出了一处墓葬群,现场出土陶壶、铜镜等文物近百件。据考古人员称,该墓葬群包括11座墓穴,均属晚唐时期,距今1000余年。 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郑立超告诉记者,该墓葬群是在对某在建小区进行考古勘察时发现的,发现的11座墓穴,为南北走向,由台阶式墓道和土洞墓室构成,带一至两个天井,现场出土了陶壶、铜镜、铜簪、瓷碗等近百件珍贵文物。 “从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
10月8日,记者从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该所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洪河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取得新进展,发现黑龙江省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房址,为研究嫩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提供重要资料。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伟向记者介绍,此次发掘的主要收获为新石器时代和明代两个时期的重要遗存,发掘新石器时代房址两座,为半地穴式,是黑龙江省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房址。 考...
10月10日,灵宝市阳平镇西坡村西坡遗址考古挖掘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新伟博士率联合考古队对西坡遗址进行了第八次考古发掘。 据了解,此次考古发掘位于灵宝市阳平镇西坡村西、西坡遗址南部,发掘面积240多平方米,共布设八个探方,主要是对遗址南部壕沟进行部分深度发掘。此次发掘对于了解和研究壕沟的基本形状和主要特征、西坡遗址原始聚落的整体布局、当地先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以及当时的自然环境等具有...
能看见挖恐龙化石?还能亲自寻找恐龙蛋化石?”虽然还未成行,但神秘的恐龙化石却吸引着记者急切地想到山东莱阳走一遭。 不久前,科技日报记者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考队来到胶东半岛,在莱阳白垩纪时期的地层中寻找恐龙的历史足迹。 出了莱阳市区,向南行车30分钟,记者来到了位于吕格庄镇金岗口村的恐龙发掘2号地点。只见许多工作人员在一个已经清理出来的斜坡上挥镐刨土,几名科考队员用毛...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